丝绸之路研究专家茨默教授在太阳集团tcy8722国际大师前沿论坛讲演

        2014年11月3日下午,由太阳集团tcy8722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太阳集团城娱8722联合主办的国际大师前沿论坛第四期在南校区锡昌堂顺利举行。
        本期论坛邀请了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暨柏林自由大学教授茨默(Peter Zieme)院士担任主讲嘉宾。论坛由太阳集团城娱8722王丁教授主持,太阳集团tcy8722历史系蔡鸿生教授、四川大学历史系王献华教授担任评议人。来自本校哲学、历史、人类学、中文、博雅等多个院系的师生百余人参加了本期论坛。暨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的同行专家也专程前来参与学术交流。


        茨默院士以Multiscriptality and Multilingualism on the Silk Routes—From Anonymous to Anzang(《丝绸之路上的文字与语言多样性—从无名氏到安藏》)为题,通过细密、扎实的文献研究和稀见古代写本的展示,讲述了他对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文字和语言多样性现象的理解,特别以突厥回鹘语文中的多语、多文字现象为例,揭示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与丝绸之路文化多元性宗教文化的关联。作为一个有近五十年丰富经验和突出业绩的古典语文学家,他对古语言文献考证研究的团队攻关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发表了诚恳的意见。
        演讲结束后,蔡鸿生教授和王献华教授分别进行了评议。蔡先生指出,国内学者应以茨默教授所代表的历史语言比较学派的方法为借鉴,填补我们在语言考证研究方面的短板,不负中国作为古代多种语言文献记录与遗存大国的地位和使命。他还特别提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我们也应注意海上丝绸之路多语言和文字的相关现象。王献华教授认为,茨默教授的演讲、特别是从具体研究对象中提炼出来的multiscriptality概念,有助于我们在利用文字史料研究过去的历史时多些思考的层面和角度,具有方法论价值。评议后的问答环节中,茨默教授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
        茨默院士是国际丝绸之路文明研究界的代表性人物、古代突厥语与中亚宗教史领域公认的学术权威,精通多种古今语言文字,在失传语言解读与阐释方面做出了很多突破性的贡献。他热心教育,培养的弟子遍布欧、亚、美多国。由于卓越的学术成就,茨默教授被选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匈牙利科学院荣誉院士、土耳其突厥语学会荣誉会士。2013年4月茨默教授曾受王丁教授邀请来访,并就 The Manichaean Hymnscroll in Old Turkic version(s)(摩尼教《下部赞》的回鹘文本群)在“中大宗教史讲坛”作第2期讲演。
        茨默教授在佛教、摩尼教与景教文献研究、古代西域社会文化与经济史等方面著述甚丰, 代表作有:《突厥语摩尼教残经》(1975);《回鹘佛教的押头韵诗》(1985/1991);《观无量寿经回鹘文本》(与百济康义合作,1985);《吐鲁番、敦煌出土回鹘语头韵诗》(1991);《高昌回鹘王国的宗教与社会》(1992);《回鹘文本〈金光明经〉》(1996);《密宗文献》(2005);《回鹘佛教碎金——茨默论文集》(2009);《有关摩尼教开教回鹘的一件新史料》;《中国典籍的回鹘别传》(2010)、《汉语回鹘语双语辞书残片》(2014)等。
        本次讲演的文稿将于近期以中译文的形式在国内有关学术刊物发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