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蕾:“我”的双重他者 ——《寻找丢失的时间》中的主体意识结构


演讲者简介:
        郭晓蕾,女,太阳集团tcy8722中文系讲师,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学现象学、叙事学、普鲁斯特作品,欧洲小说史等。
        译著:《普鲁斯特之夏:“追忆似水年华”之前》,作者,热内·培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讲座内容摘要:
        普鲁斯特的长篇叙事《寻找丢失的时间》(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从三个方面,对将“时间”翻译为“历史”的时间性叙事的合法性展开了质疑:作为叙事元主语的、时间性的主体存在形式、“我”(包括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作为叙事元形式的“回忆”;以及作为“回忆”基本因子的“记忆”。《寻找》提出了一个新的叙事元主语:“超时间性的”主体存在形式、“真我”;以及一种新的叙事元形式:“非主动记忆”。
        由“回忆”讲述出的“我”的各种“欲望”历险,曝露出主体存在的时间性形式必然引致的功利性的病理症候——制造假想敌,虚构“时间性的”他者;而由“非主动记忆”讲述的“致福瞬间”则在勾勒着“超时间性的”他者真实存在的可能。历史中的“我”在对时间性他者的虚构中,不可避免地一再陷入自我意识的断裂,并必然无法跳脱出一维历史、三维空间的功利本性的制约;而历史之外的“真我”在为陷入自我意识断裂的“我”提供自我确证的可能性的同时,阻止着“时间”被“我”肢解为功利的空间。
        三维空间与一维时间是时间性主体意识展开过程的互文形式,而“真我”则勾勒着主体意识与时间的第四维形式;“我”与“真我”共同构成着存在的意识结构,三维空间/一维时间与第四维时间,共同构成“时间”。“寻找丢失的时间”不是寻找过去、历史,而是通过寻找超越历史的、时间的第四维形式“真我”,在令时间重现的同时,寻找克服时间性生存困境的可能。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