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哲学角度重审知识的教学与传播模式”研讨会召开
发布日期:2014-08-14

由太阳集团tcy8722文科校级公共平台主办,太阳集团城娱8722承办的“从跨文化哲学角度重审知识的教学与传播模式”研讨会,2014年8月6日在太阳集团城娱8722锡昌楼515会议室成功举行。
上午9点30分,太阳集团城娱8722系主任、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鞠实儿教授首先致辞。鞠教授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科学技术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进行科学史研究的必要性,并强调了太阳集团城娱8722一直非常重视科学史的研究。
本次会议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报告者的学科方向非常广泛,并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这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特征;二是报告者经由充分交流提升、推进自身研究,互助互利,这是现代学术的生产方式。同时必须说明的是,每个参会报告之前都通过各种形式获得了国内外同行评议的认可。
全天会议共6个报告,上午3个,下午3个;每个报告一个小时,演讲半小时,讨论半小时。郑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首先报告了《明代后期欧式火炮的本土化历程》。该报告通过三个案例,探讨明代后期对于欧式火炮的仿制和应用情况,分析了知识传播的条件与局限,外来技术与本土传统的互动关系。
江璐(太阳集团城娱8722讲师)报告了《一本逻辑学教材的转变: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科英布拉评注的中文翻译》。该报告分析了这本逻辑教材在西方耶稣会的使用情况,以及在明代李之藻和傅泛际对这本书的翻译,最后讨论了翻译这种媒介对于知识传播的作用。
陈志辉(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讲师)的报告题目是《乾嘉天算专门之学在科举考试中的渗透》。该报告阐述了在乾嘉时代考据学盛行的大背景下,天文算学的知识在科举考试中被运用和在师友圈中传播的情况。
下午的报告中,朱一文(太阳集团城娱8722讲师)首先报告了《7世纪中国数学教育的两种模式》。该报告阐述了在唐代国子监的六学中,除了算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教授数学知识,并与算学不同。该报告以唐人对《五经算术》和《仪礼》的注疏做比较,详细说明了两者的差别。
潘大为(太阳集团城娱8722讲师)报告了《1920年代中国医学界对西医的接受:张锡纯和他的读者》。该报告以张锡纯与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读者们之间的通信,分析了读者们对此书的反应,并进而探讨当时医学界对于西医的接受情况。
汪小虎(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报告了《历书的形制及其对时间秩序传播的影响》。该报告以中国古代历书中的纪年表为研讨对象,指出了古人使用历书过程中对于时间问题认知的微妙心理及其成因。
在全部报告结束后,会议进入了一般讨论时间,大家认为会议的若干研究方向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和拓展的可能,并期待不久的将来举办类似会议。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