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前沿课程第十讲回顾 | 翟振明 :元宇宙的哲学基础

       2022年4月28日,太阳集团城娱8722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课程第十讲“元宇宙的哲学基础”在锡昌堂103会议厅举行,本次讲座由陈少明教授主持,主讲人为翟振明教授。

        

       在讲座开始,翟老师介绍了“元宇宙”兴起的背景:近五十年原子世界发展缓慢,而计算机发明以后,比特世界爆炸性发展。在物质世界原子到处都是,对其加工与操控才是要害。而计算机把可数据化的都数据化,并在比特世界预先计划对变化的操控,然后通过3D打印等技术在原子世界实现出来。元宇宙是比特世界,以软件为主。硬件/原子的缺省状态是占有空间的,而这部分空间就不能被别的东西占有,因此有排他性;而软件/比特具有非空间性与兼容性的特征,一个软件可以被全世界共享。

 

       元宇宙以比特为基础,但没有意识便没有元宇宙。如果未来要判断一个人工智能是否有意识,可依据强人工智能认证判准:除非有人以确凿的证据向我们证明如何按照非定域原理把精神意识或意识的种子引入了某个人工系统,不管该系统的可观察行为与人类行为多么相似,我们都不能认为该系统真的具有了精神意识。

 

       除了意识这个要素之外,翟老师认为虚拟现实世界的构建还依据两条原理:虚拟现实(VR)第一原理(个体界面原理):人的外感官受到刺激后得到的对世界时空结构及其中内容的把握,只与刺激发生界面的物理生理事件及随后的信号处理过程直接相关,而与刺激界面之外的任何东西不直接相关。虚拟现实(VR)第二原理(群体协变原理):只要我们按照对物理时空结构和因果关系的正确理解来编程协调不同外感官的刺激源,我们将获得每个人都共处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中相互交往的沉浸式体验,这种人工生成的体验在原则上与自然体验不可分别。

 

       而这些思想的预设如下:1、感官刺激界面是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世界的分界面。2、第一人称世界不是刺激源所处的(第三人称)世界的一部分——这与现在流行的自然主义观点相反。3、在整个循环中,虚拟世界中的事件可以发生,当且仅当一个有意识的心智在界面刺激(在第一与第三人称之间的无限小空间实现)后参与其中。

   

      翟老师接着指出,比特世界作为扩展现实(ER,Expanded Reality)不仅是交往与体验的世界,更是操控自然因果过程的实践空间。它通过人联网+物联网+遥距操作来实现。物联网(IOT)把人造物甚至自然物的系统以有组织的方式进行电子信息标识和连接,同时接入互联网。人联网(虚拟世界)把全世界的人的身与心通过数码替身(avatar)以实时受控三维形象的方式集结在一起进行前所未有的交流与创造性活动。人联网加上物联网,再通过遥距操作,人就可以生活它们搭建的扩展现实中,甚至在里面生孩子都可以。这比元宇宙的概念更大,因为这是操作的世界而不仅是虚拟的世界。扩展现实所预设的很多命题其实就是康德意义上的先天综合判断,找出所有这些先天综合判断就是“做哲学”。

 

       扩展现实中存在物的种类包括:人替(avatar),直接由用户实时操纵的感觉综合体;人摹(NPC):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摹拟人,可以是系统创设的,也可以是用户创建的;物替(intersensoria)对应于物联网中的物体的服务于遥距操作的感觉复合体;物摹(physicon)该世界中各种不被赋予生命意义的“物体”;人替摹(avatar agent),用户脱线时派出的假扮真人的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摹拟人替;此外,考虑到将来还会有动物群体加入,还可以有动物替(animal avatar)、动物摹(animal agent)等等。

 

       谈完这些存在物种类之间的关系之后,翟老师指出最重要的关系是“伦理箭头”,即扩展现实只能由人操控,人是目的,而不能反过来使人处于被操控的位置。翟老师提出的“人机交互三原则”也在根本上服从这一伦理原则:1、从客体到主体这个方向,信息越通畅越好,控制信号阻滞度越高越好。2、从主体到客体这个方向,控制信号越畅通越好,信息密封度越高越好。3、以上两条的松动调节,以最严苛的程序保证以各个主体为主导。

 

       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在扩展现实中人被抹掉意识的危险。这是因为在扩展现实中,认知信息与控制信号是区分开来的。认知信息是给我们提供对外部世界客体的理解与判断的原材料;而控制信号是让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对象按照主体需求发生改变或保持不变的信号。人的自然感官主要接受认知信息,人的神经元主要发出控制信号。但是认知信息同时也可以起到控制信号的作用,控制信号也可以携带认知信息,因而人可以被控制,也可以提供或泄露信息。这既提供了人际合作的可能,也产生出攻与守的最基本的个体安全问题。

 

       接着翟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他设计的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无缝穿越体验的实验。体验者进入实验室后,戴上VR头盔,坐上高尔夫球车,一开始看到的环境跟现实一样,但在四处探查之后想再回到实验室时发现它通向了一条显然不在锡昌堂的街道,虚拟世界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衔接进来。接着就开始一段奇异的旅行,不仅能在虚拟世界中来到北京长安街,跟路人打招呼,甚至还能登上UFO,最后从UFO掉落,恍然间又回到了实验室所在的锡昌堂,跟楼里的人互动,然后又回到实验室。这一设计的宗旨为以下理念的展示:1、3D沉浸式虚拟世界与虚拟人工世界之间的界线至少在视听方面可以抹去。2、在虚拟世界中不同参与者可以通过替身在同一沉浸式虚拟环境中交流互动。3、参与者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操纵现实世界中的物理过程(与物联网整合)。4、展示各感官之间的功能协调的多种可能性。5、展示未来各种应用的可能性。

 

      此外,在问答环节中,翟老师澄清了人们所共处那个虚拟世界并不需要将人们第一人称体验第三人称化才能实现,因为不同人体验的虚拟世界是“同构的”而不是严格的“同一个”。

最后陈少明教授幽默地总结道:虽然我们错过了比特币,但没有错过比特世界,它正在向我们走来;并寄望同学们始终对世界保持好奇心。

 

(供稿:徐秋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