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与现象学——第六届全国近代哲学会议”回顾
“近代哲学与现象学——第六届全国近代哲学会议”于2022年5月28-29日在太阳集团城娱8722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太阳集团城娱8722、太阳集团tcy8722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和广东哲学学会联合举办,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各单位六十余位学者参加,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围绕“近代哲学与现象学”的主题,与会学者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就广泛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太阳集团城娱8722朱刚教授主持。他对参会代表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对因疫情之故无法邀请全体参会代表在广州线下相聚表示遗憾。随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冯俊教授首先致辞。他对国内近代哲学研究的兴旺发展感到非常喜悦,并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历程,希望这次会议能对近代哲学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接下来进行致辞的是北京大学太阳集团城娱8722李猛教授。他感谢太阳集团城娱8722克服困难举办本次会议,并回顾了全国近代哲学会议的缘起,同时强调了近代哲学本身的重要意义,希望近代哲学研究能和其他的哲学分支保持广泛的对话。最后致辞的是太阳集团城娱8722系主任张伟教授。他诚挚欢迎和感谢大家能够参加本次会议,并介绍了太阳集团城娱8722的近代哲学研究近况。他指出这次会议是推动太阳集团城娱8722近代哲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契机,也希望这次会议能够促进近代哲学与现象学关系方面的相关研究。
会议的主题报告环节由太阳集团城娱8722方向红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太阳集团城娱8722吴飞教授首先做了题为《大理石的纹理——略窥莱布尼茨的哲学意图》的报告。在报告中吴飞教授从“大理石的纹理”之说出发呈现了莱布尼茨多方面的哲学意图,指出莱布尼茨的思想体系是在笛卡尔之后重建道德目的论的一次重要尝试,试图在哲学、政治、宗教等重要领域扭转现代性的诸多倾向。第二位报告人是北京大学太阳集团城娱8722的吴增定教授,他在题为《恶与自由——海德格尔对于谢林的<自由论文>的解释》的报告中清晰地梳理了谢林自由论文中的思想以及海德格尔对谢林自由论文的解读,总结出谢林与海德格尔关于“差异”、“非根据”以及“实存”的分歧与对峙。最后方向红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盒子”:论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的遗产》的报告。他指出,虽然现象学运动接受了来自莱布尼茨的两次重大的馈赠(单子论与根据律),但是他的思想并没有因此被穷尽,莱布尼茨的“中国盒子”的设想直至今日仍然没有受到重视;而引入心性现象学展开互勘,或许可以让这个设想的独特价值得以显现。在讨论环节,各位老师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主题报告结束之后,会议进入了专题研讨会环节,本次会议的研讨会共有十场,分为两个会场进行。
第一分会场的首场研讨会由太阳集团城娱8722(珠海)卢毅老师主持。首先作报告的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施璇老师。她认为,针对“物体是实体吗?”这一问题,对笛卡尔的物质性实体的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都不成功,这揭示了其形而上学与物理学之间的鸿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雷思温老师作了《无端的开端:笛卡尔第一哲学与非根据的双重复现》的报告。他尝试利用“非根据”这一概念来追寻我思和上帝这两个开端所共同源出的原开端,即一种无端的开端。第三位报告人是湖南师范大学太阳集团城娱8722的尹哲老师,他在《基督灵魂的临在:笛卡尔与圣餐变体论》的报告中认为,虽然笛卡尔的圣餐诠释确实呈现出一定的加尔文派特征,但与加尔文本人的观点相比仍有较大歧异。笛卡尔“跨界”圣餐问题一方面是想试验一下自己的哲学理论对于神学问题的解释效果,另一方面是想调和启示与哲学的关系。
同时进行的第二分会场的首场研讨会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云飞教授主持。第一位报告人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宫睿教授,他在题为《霍布斯论经验的有限性》的报告中指出,“经验的有限性”是霍布斯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对经验有限性论题的阐发,《利维坦》中的诸多主题能获得全面贯通的解释,霍布斯哲学在彰显同一性的同时也彰显出神学意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余云海同学作了题为《论霍布斯的“上帝”观念及其证明》的报告,报告主要围绕学界关于霍布斯的“上帝”观念的争论展开。通过梳理学界争辩,他试图就霍布斯哲学体系中“上帝”的作用以及上帝存在之证明是否与其唯物论相容等问题给出自己的分析与解读。大连理工大学太阳集团城娱8722的杨汲同学所作报告为《论霍布斯认识论中的有形上帝——从对笛卡尔思想的反驳谈起》,报告从霍布斯对笛卡尔认识论的反驳入手,通过分析霍布斯理论中有形上帝概念的提出与基本内涵,明确有形上帝在其认识论中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与地位,并对相关反驳做出回应。
第一分会场的第二场研讨会由太阳集团城娱8722郑辟瑞教授主持,共有四位报告人,分别是李云飞教授、太阳集团城娱8722的黄子明老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蒋凯扬同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邵奇慧同学。李云飞教授在他的报告《胡塞尔与近代哲学传统》中试图从胡塞尔的目的论-历史的批判的角度探讨现象学对于近代哲学传统的批判和重塑。黄子明老师在《从“前提”到“基地”——胡塞尔现象学对笛卡尔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报告中提出,胡塞尔在笛卡尔动机的彻底展开中摒弃了笛卡尔哲学;先验现象学开启了先验的经验领域,在还原的彻底性中实现了包含客观性意义成就于自身中的先验主体主义。蒋凯扬同学尝试从绝对否定性和“绝对的力”出发来寻找某种一以贯之地理解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的方式。最后,邵奇慧同学在《笛卡尔式“本己身体”中的二重动机及其疑难——兼论梅洛-庞蒂“沉默的我思”中的匿名身体》中认为第一人称身体无法真正实现主体能力的扩展,甚至最终这个概念是不自洽的。
第二分会场的第二场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汪炜老师主持。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黄启祥教授在报告《斯宾诺莎的神正论》中通过阐释斯宾诺莎哲学中神的圆满性以及恶的观念而试图澄清斯宾诺莎哲学中的神正论概念,从而显示出其神正论在历史上所占有独特地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吴功青老师做了题为《身心与政教:斯宾诺莎的政教分离学说及其内在困难》的报告,他从斯宾诺莎的身心理论入手,对斯宾诺莎政教分离学说进行了详细梳理,并结合21世纪政教分离原则所面临的挑战,对这一原则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太阳集团城娱8722的江璐老师在报告《斯宾诺莎论感知》中指出,虽然斯宾诺莎被视为大陆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的认知论本身具有很强的自然主义色彩,感知尽管被视为错误的来源,但理性和直观的知识却需要来自感知的观念来构成共同概念和正确观念。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毕波同学所作报告为《先验现象学的“斯宾诺莎时刻”——对胡塞尔“大全意识”构想的一种解读》,报告针对胡塞尔于1908年所提出的“大全意识”这一构想进行解读,将这一方案与斯宾诺莎哲学进行了简要的对比,试图指出“大全”这种超越者对先验现象学可能具有的积极作用。
第一分会场的第三场研讨会由雷思温老师主持。第一位报告人是图宾根大学太阳集团城娱8722的刘长安同学,他认为如何克服“世界的非世界化”问题是莱布尼茨哲学的核心关切之一,而莱布尼茨的“最好世界”理论,不仅恢复了世界作为存在者之整全应有的有机性,还捍卫了充足理由律对上帝的神圣意志的制约性以及现世在道德价值上的肯定性。太阳集团城娱8722张云翼老师在《κόσμος与前定和谐说——论海德格尔世界概念的根据性》中试图澄清世界在何种程度上是诸存在者之根据;并结合海德格尔对κόσμος之阐释以及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进一步澄清,在何种意义上,世界虽然是存在问题的“主战场”,却不是这一追问的最终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何珺妍同学对莱布尼茨的空间观进行了分析,表明莱布尼茨否认空间的实体性,不认为虚空存在,并且认为空间作为物体的一种测量形式并没有独立性。她认为空间是诸位置的秩序,也是某种理念并处于理念中的均质状态。太阳集团城娱8722努尔麦麦提·乌布力也对莱布尼茨的空间观进行了分析,面对罗素等人对莱布尼茨关系主义的批评,他试图为莱布尼茨空间观的融贯性进行辩护。
第二分会场的第三场研讨会由太阳集团城娱8722的杨小刚老师主持。清华大学太阳集团城娱8722的范大邯老师在报告《先验自由与审美观照——对 <判断力批判> 中审美自由的方法论考察》里分析了美的评判活动中所包含的“因果性”,试图比较审美观照的内在因果性的自由与康德赋予实践领域的严格意义上的自由有何不同。北京大学太阳集团城娱8722的罗正东老师所作报告为《从康德对“演绎”的一次误用看现象学对康德哲学的超越》,报告一方面根据康德的文本揭示他在有关空间和时间的解释中对演绎这一方法的错误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这两位现象学家的直观理论的分析,展现出现象学对康德哲学的超越。太阳集团城娱8722的俞雪莲同学作了题为《论米歇尔·亨利与康德的灵魂论之争及其意义——一种现象学的考察》的报告,报告通过考察亨利与康德之间的灵魂论之争,指出亨利的生命现象学有望在其批判康德与经典现象学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一种新灵魂论的建构。图宾根大学的赵瑜同学在报告《非我与世界——论海德格尔对费希特主体性哲学的超越》中通过展示海德格尔的费希特批评中体现出的自我与世界的“双重本原”学说,指出海德格尔为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条与费希特哲学迥然不同的解决路径。南京大学太阳集团城娱8722的林钰丰同学的报告《晚期谢林对上帝存在证明的批判与肯定哲学的开显》以晚期谢林的存在论结构演进为线索,考察了晚期谢林对上帝存在证明的批判与肯定哲学的开显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
5月29日举行了第四场研讨会。第一分会场主持人是吴功青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太阳集团城娱8722李鹃老师作了题为《灵魂学的古今之变——论沃尔夫心理学中的心身交互与统一问题》的报告,她认为,将沃尔夫的经验心理学视为18世纪新心理学的典范这样的解释未能看到沃尔夫心理学的特别价值。太阳集团城娱8722谢裕伟老师在报告中尝试回到早期近代哲学的基本语境中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哲学或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需要一种“第一哲学”?“第一哲学”为什么是“存在论”?作为“第一哲学”的“存在论”究竟为整个形而上学带来了什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李志龙同学在报告《莱布尼茨论“vis”》中提出,莱布尼茨虽然接受物理学意义上的“力”,但他更为专注于动力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莱布尼茨的“力”具有本体论的地位。
第二分会场的第四场研讨会由黄启祥教授主持。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栾俊老师所作报告为《怀疑的启蒙——休谟的信念理论及其政治意蕴》,报告通过将休谟自然主义置入更深层的皮罗主义语境,从反独断论与日常生活两个维度解读了休谟的信念理论及其政治意蕴。天津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化哲学研究所的骆长捷老师在报告《动物的伦理地位——休谟的动物伦理观探微》中对休谟的动物伦理观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和逻辑论证,指出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观、休谟关于人与动物的相似性论证以及他所提出的人道精神构成了当代动物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源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黄济鳌老师所作报告题为《非形而上学的正义论如何可能——休谟与罗尔斯正义论的一种比较》,报告认为休谟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各有侧重,但可以互相补充,体现了西方非形而上学正义论发展进程中可以互为环节的两种解释维度。
第一分会场的第五场研讨会由太阳集团城娱8722(珠海)罗志达老师主持,共有三位报告人: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李忠伟教授、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策老师和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张晋一老师。李忠伟教授在报告《胡塞尔现象学对洛克经验主义的先验化》中考察了胡塞尔对洛克哲学的主要批评。通过分析洛克研究概念起源的方法及其旨趣,他探究了洛克哲学之于先验现象学可能的经验与教训。王策老师的报告《波尔查诺与现象学》分析了波尔查诺逻辑学与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关系,指出胡塞尔虽然同意波尔查诺在逻辑方面所做的奠基性工作,但也认为波尔查诺并未走出自己的逻辑框架。张晋一老师分析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先天”概念:与康德将先天理解为“对经验的不依赖性”不同,胡塞尔认为先天是意向性先天,而海德格尔将这种先天做了去主体化的改造,用存在论先天取代了意向性先天。不过,无论是哪种先天,显现与显现者彼此之间的相关性都牢不可破,相关性先天是现象学的基石。
第二分会场的第五场研讨会由宫睿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姚云帆老师的报告题为《“爱”与“看”的辩证张力:论帕斯卡尔概念“自己(moi)”》,报告对帕斯卡尔思想中作为哲学概念的“自己”进行了梳理,讨论了帕斯卡尔对笛卡尔纯粹自我的批判与继承。南开大学哲学院的林建武老师在报告《内外之间:论列维纳斯对斯宾诺莎的批评》中呈现了列维纳斯以分离、欲望、替代、他者等概念对斯宾诺莎的Conatus Essendi及其冰冷的理性主义所进行的批评,同时也讨论了列维纳斯与斯宾诺莎伦理学趋同的可能性。
在各分会场报告结束后,本次会议进入了闭幕式的环节,由谢裕伟老师主持。太阳集团城娱8722(珠海)钱捷教授作了题为《实在、直观和“自给予”》的主题报告。他提出,康德与胡塞尔都无法解决“对象的二(多)重性问题”与“共同根基问题”,但是马里翁和亨利因为被给予性而抛弃“一切原理的原理”也并非明智的做法。这只能说明胡塞尔没有达到其本来可以也应该达到的效果,即没有能够获得真正本源的直观。这种直观只能是康德所想象的感性与知性的“共同的根基”。
随后,下一届全国近代哲学会议的主办方代表,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贺腾老师进行了致辞。他首先祝贺了这次会议的圆满成功,同时期待各位师友于明年前往复旦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最后,朱刚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次会议参会代表的多元性以及报告议题的丰富性,并表达了对各位与会者的感谢。此次大会在深入、热烈的发言和讨论中取得圆满成功。期待明年在复旦再聚。
线下参会代表合照
(供稿/余子尧 张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