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之云讲堂 | 西方哲学的群峰第三季:近代西方太阳集团城娱8722列讲座预告

第一讲

 题:笛卡尔哲学:17世纪 v.s. 20世纪

主讲人:韩东晖

主持人:方向红

 间:6月12日(周五)19:30-21:30

【讲座简介】

笛卡尔被誉为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所引发的哲学革命不仅在17世纪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在20世纪同样被继承、挑战和批判。本次讲座聚焦在笛卡尔的哲学革命、17世纪与20世纪哲学影响的比较,力图展现一幅比较完整的笛卡尔哲学画像。

 

第二讲

 题:斯宾诺莎 v.s. 莱布尼茨

主讲人:韩东晖

主持人:廖钦彬

 间:6月14日(周日)19:30-21:30

【讲座简介】

德国哲学家施莱格尔曾经不无讽刺意味地说:“莱布尼茨让斯宾诺莎给自己配眼镜,这是莱布尼茨与斯宾诺莎哲学唯一的一次交往。但愿莱布尼茨也让斯宾诺莎为自己装一双眼睛,以便能从远处窥探哲学中他不认识而斯宾诺莎却熟谙的地域!”本次讲座将以斯宾诺莎为中心,比较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思想上的一些重要方面,以期丰富近代早期哲学的思想地图。

 

第三讲

 题:从洛克到贝克莱的演进

主讲人:黄  

主持人:江  

 间:6月15日(周一)19:30-21:30

【讲座简介】

按照洛克,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是白板说。白板说自然承诺实在论。但是,贝克莱提出著名的主观唯心论,却是对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进行深度阐释的结果。我们在近代经验论从洛克到贝克莱的演进中看到经验论自我否定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在这次讲座中,我们会以抽象观念理论为线索,剖析经验论原则的内在问题。我们会表明,这一问题对于处理心灵与世界的关系来说至关重要。

 

第四讲

 题:休谟:早期近代心灵研究的转折点

主讲人:蒋运鹏

主持人:任  

 间:6月16日(周二)19:30-21:30

【讲座简介】

详细阐述讲座概要中提到的休谟的转折性意义,说明休谟在他自己的观念理论的背景下,如何从一个基本的语义学理论(即关于一般词项的意义的理论)出发,为概念理论和许多形而上学话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第五讲

 题:休谟论一般词项的意义

主讲人:蒋运鹏

主持人:黄  

 间:6月19日(周五)19:30-21:30

【讲座简介】

着重讨论休谟关于一般词项意义的理论。该理论与近代早期的语义理论区别很大,同时也是休谟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创新思路所依赖的基石。

 

第六讲

 题:莱布尼茨的物体复合问题:

1746年柏林科学院单子论之争

主讲人:李  

主持人:朱  

 间:6月22日(周一)19:30-21:30

【讲座简介】

《单子论》所引发的物体复合问题始终是个谜,这也使得单子反复经受着被简单降至物体之基本元素的命运。这一切肇始于1746年由欧拉主导的柏林科学院单子论之争。这一争论最终涉及的更根本问题是,形而上学实体和物理学物体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容的?尽管欧拉没有真正理解单子论,但他从数学物理学家的立场对形而上学提出的批评激励了青年一代德国学者的思考,这正是这场争论值得我们重视的原因。

 

第七讲

 题:沃尔夫与激进启蒙

主讲人:李  

主持人:张  

 间:6月23日(周二)19:30-21:30

【讲座简介】

在对启蒙运动的温和-激进式历史叙事中,沃尔夫哲学被视为温和启蒙哲学的代表。而与此同时,沃尔夫哲学也是德国激进启蒙思想家(如Schmidt, Reimarus, Gottsched)的精神源头。如何理解这种“矛盾”?我们以戈特舍德为例,在法国古今之争和德国通俗哲学的背景之下,来看看“激进启蒙”在多大程度上偏离了沃尔夫哲学。

 

主讲人简介:

韩东晖,哲学博士,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兼职),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等职。研究领域为近代早期哲学、分析哲学及规范性问题研究。著有《天人之境——斯宾诺莎道德形而上学研究》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四个一批”“百人工程”等人才项目。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等。

 

黄敏,太阳集团城娱8722教授,哲学博士。研究兴趣集中于科学技术哲学、早期分析哲学史、知识论、语言哲学。主要著作包括专著《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文本疏义》(2010年)、《知识之锚——从语境原则到语境主义知识论》(2014年),教材《分析哲学导论》(2009年)、《哲学分析教程》(2018年),译著《弗雷格——语言哲学》(2017年)。

 

蒋运鹏Asher Jiang),清华大学太阳集团城娱8722长聘副教授。 曾任瑞士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太阳集团城娱8722助理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太阳集团城娱8722助理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有分析的形而上学 (Truthmaker,元形而上学)、早期分析哲学(弗雷格、罗素、卡尔纳普、奎因、维特根斯坦)、英国经验主义(洛克、贝克莱、休谟)。出版有《世界图景的构造:卡尔纳普构造体系的重新评估》(Die Konstitution eines Weltbildes – Eine Neubewertung von Carnaps Konstitutionsprojekt,德国Akademischer Verlag出版社,2014年),《从现象到思维——休谟的概念理论及重要形而上学概念》(Vom Phänomenalen zum Gedanklichen - Eine Untersuchung zu David Humes Theorie des begrifflichen Denkens und seinen zentralen metaphysischen Begriffen Brill出版社,即将出版),在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sche Forschung,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李鹃,四川成都人,复旦大学管理学学士、哲学硕士,欧盟Erasmus-Mundus哲学硕士,德国马堡大学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太阳集团城娱8722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17-18世纪的欧洲早期近代哲学和德国启蒙运动哲学史(侧重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著有Metaphysik zwischen Tradition und Aufklärung. Wolffs theologia naturalis im Kontext seines gesamten Werkes, Bern/Berlin: Peter Lang 2016,译有沃尔夫《中国人实践哲学演讲》(上海,2016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