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名家论坛第二讲预告 | 萧阳:孟子的“性之”哲学

伦理学名家论坛第二讲预告 | 萧阳:孟子的“性之”哲学

主题
伦理学名家论坛第二讲预告 | 萧阳:孟子的“性之”哲学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线上/腾讯会议:728-958-700
主讲人
萧   阳  教授  美国肯庸学院
主持人
陈乔见  教授  太阳集团城娱8722

“伦理学名家论坛”之——

中西伦理-政治哲学中的

“心性与秩序”系列讲座

 ✦ 

 

第二讲

 

孟子的“性之”哲学

 
 

主讲人:萧   阳  教授  美国肯庸学院

评论人:杨海文  教授  太阳集团城娱8722

主持人:陈乔见  教授  太阳集团城娱8722

时    间:6月10日19:00

线上/腾讯会议:728-958-700

主办:广东伦理学学会

合办:太阳集团城娱8722、太阳集团tcy8722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

 

主讲人简介

 

萧阳,美国肯庸学院哲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員。留学英国美国并获得美国社会科学新学院哲学博士。哈佛大学与加州贝克莱分校博士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驻访学者。曾任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教授及校长(首都师大2018,华东师大2019)。2014-7被选为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主席。

 

讲座简介

 

       这个讲座的诠释学上的出发点是,与其它文本一样,《孟子》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因此,我们读《孟子》时就必须通过“与孟子一起去哲学”, 通过像孟子那样去观察与发现世间万事万物的“性”“道”“理” 与 “则”,来填补《孟子》中那些意义上的裂痕。由此得出的孟子的“性之哲学”是一种“伦理自然主义”。讲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关注伦理自然主义的“逻辑可能性”。第二部分关注孟子性之哲学的“普世的真实性”。第一部分的出发点是孟子对“白”“性”等概念词在日常言语实践中用法,植物生长,工匠造器,以及各种“性之”行动等等的观察与分析。长期以来,现代伦理学的主流意见是,由于自然界没有意义与价值,伦理自然主义在逻辑上是不可能成立的。它是建立在“自然主义逻辑推论错误”(naturalist fallacy)之上,是通过从“实然”或“事实”不合法地推出“应然”或“价值”所导致的结果。孟子区分了两类不同的词:(1) 与类无关的词 (“白”);(2) 与类相关的词 (“性”)。孟子之分预见到了吉奇(Peter Geach) 1956年的文章中对两类不同的形容词的区分:(1) 与类无关的形容词 (“白的”) ; (2) 与类相关的形容词 (“好的”)。吉奇1956年的文章与安斯康姆 (Elizabeth Anscombe) 1958年的文章是当代伦理学最有影响的两篇论文。后者导致了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而前者则导致了近年来的“伦理自然主义” 的复兴。“孟子-吉奇之分”的主要结论就是,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自然“概念:  (1) “科学自然主义”所隐含的,与类无关的,“自然界”意义上的自然;(2) 人类日常生活中所隐含的,与类相关的,“性”意义上的自然。在自然的第二种意义上,“伦理自然主义”是可能的。而且它还是帮助我们克服尼采的价值虚无主义以及韦伯的“现代性等于祛魅”这一迷思的一个重要资源。讲座的第二部分利用来自西方文学的例子来说明孟子性之哲学的普世真实性, 人性如何是真实的与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