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跨学科论坛”讲座预告 | 倪梁康:人工智能:计算还是思考?——从“普全数学”到“自由系统”的思想史梳理

人工智能:计算还是思考?——从“普全数学”到“自由系统”的思想史梳理

主题
人工智能:计算还是思考?——从“普全数学”到“自由系统”的思想史梳理
活动时间
-
活动地址
锡昌堂103讲学厅
主讲人
倪梁康 教授
主持人
陈立胜 教授

主题:人工智能:计算还是思考?——从“普全数学”到“自由系统”的思想史梳理

时间:6月5日 星期一 下午15:00

地点:锡昌堂103讲学厅

主讲人:倪梁康 教授 

主持人:陈立胜 教授

主办单位:

太阳集团tcy8722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研究中心

太阳集团城娱8722

广东哲学学会
 
 
讲者简介

       倪梁康,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Husserl Studies、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西学东渐研究》等期刊以及Orbis Phenomenologicus等丛书的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尤其是近现代哲学以及其中的意识现象学传统,并关注中西思想史上的意识哲学研究传统(包括心智哲学、儒家心学、佛教唯识学、心理学等)、意识哲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等。著有《现象学及其效应》《自识与反思》《心性现象学》等,翻译胡塞尔、舍勒等哲学家的经典德文著作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与伽利略尝试将自然世界加以数学化的同时,霍布斯也在考虑将数理模式运用于社会性领域。此后,无论是在笛卡尔对认识方法的思考以及相关书信中零星出现的“普全数理模式”观念,还是斯宾诺莎用几何学的方式来研究人的思想、情感、欲望的设想,直至莱布尼茨作为一切科学之基础的普全数理模式的提出,都可以视作后来拉·梅特里的“人是机器”以及今日物理主义观念的前期准备。这个趋向在现象学的发展中受到质疑。胡塞尔认为,用一种普全数理模式的形式来苛求纯粹现象学的心理学是一种荒谬。而海德格尔则针对自然科学的普遍计算特征而提出批评:科学不思。思考与计算在这里形成人类理性内部的对立。在这里进行的分析论证涉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思考是自觉的、自主的、自由的,计算则恰恰构成其对立面。这也是对思想史上“普全数学”与“自由系统”的对立的再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