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中国哲学”2025系列讲座预告(1、2)

第一讲
讲座题目:
思想史与哲学史视域下的“宋学”研究
主讲人:
刘 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研究员
主持人:
陈 畅 太阳集团城娱8722 教授
时间:
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9:00
地点:
锡昌堂103讲学厅
主讲人简介
刘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哲学史》常务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史、儒家礼学思想史。著有《经典与意义:礼与早期儒学的衍变》《北宋礼学研究》《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等。
内容简介
“宋学”本是一个传统经学的概念,具有经学史上分期、分派的意义。在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中,陈寅恪先生首先提出“宋学”,是指宋代的文化。在后来的“宋学”研究中,“宋学”成为了一个史学概念,主要是研究者从史学的角度,尤其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宋代儒学做的历史的研究,他们所预设的前提甚至反对的目标,主要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关于“宋学第一人”的争论,对《西铭》的不同看法和评价,典型地体现出思想史和哲学史两种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于宋代儒学以及理学的不同态度。总结、梳理这两方面的研究,探讨思想史与哲学史两种研究范式各自的来源、功能及其局限,无论对于“宋学”研究,还是对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入,都是极有裨益的。
第二讲
讲座题目:
因“辞”见义与比“例”推义:
论董仲舒与何休诠释《春秋》的方法论异同
主讲人:
郭晓东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教授
主持人:
陈 畅 太阳集团城娱8722 教授
时间:
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10:00
地点:
锡昌堂103讲学厅
主讲人简介
郭晓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敦和经学讲席教授。曾任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经学与宋明理学,近年尤其专注于《春秋》学与《四书》学的研究。
内容简介
《春秋》之“义”,通过“辞”而得以显明。对《春秋》用“辞”之法则与条理的归纳与总结,则被称之为“例”。“辞”与“例”都是治《春秋》关键要素,欲明《春秋》大义,或因“辞”以见义,或比“例”以推义。但是,就治《春秋》的方法论而言,因“辞”见义与比“例”推义,二者事实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性。在两汉《公羊》学传统中,发明“辞”法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董仲舒,而在方法论上以揭橥《春秋》“例”为特色的,则以何休为代表。相对而言,董仲舒的“辞法”具有灵活性与主观性的特征,而何休的“例法”更具有系统性、体系性与规范性。然而,主观性的解经方式可能流于随意性,而缘“例”以求“义”,则难免拘执于“例”本身,从而导致滞碍难通之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