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 《从现象学到古典学》出版

从现象学到古典学
后记
这一译文集的缘起是来自张伟兄的提议:好像是在去年寒假期间,他让我把过去翻译的一些单篇文章收集起来编个译文集,作为我们中大外哲学科《思想摆渡》丛书的一种。一开始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因为印象中没翻译几篇文章,根本不够一本文集的分量。但旁观者清,张伟兄说肯定够了,让我汇总一下看看。结果一汇总,还真是:竟然有近三十万字。于是从中挑选了十余篇,按主题分为四组,兹介绍如下:
第一组是现象学与第一哲学。该组共三篇文章,包括德里达的两篇和马里翁的一篇,分别涉及如何从现象学的角度理解哲学的第一问题以及第一哲学。第二组是现象学与伦理学。该组共四篇文章,包括胡塞尔的一篇、列维纳斯的两篇和施蒂克的一篇,分别从现象学的角度讨论伦理学的基本含义、伦理学在何种意义上是第一哲学以及如何把存在论差异理解为一种价值。第三组是现象学的研究与运用。该组包括的三篇文章分别涉及海德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比较研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印度瑜伽行派哲学对现象的不同解构策略之比较以及经验如何在范畴中得到表达等主题。最后一组是古典学,包括三篇文章:第一篇是耿宁对王弼如何从道家立场出发为儒家政治与伦理主张进行奠基的研究;第二、第三篇分别是伯纳德特早期和晚期对柏拉图《蒂迈欧》的解读。
整部文集从现象学开始到古典学结束,故名之曰《从现象学到古典学》。
从当初每篇译文的翻译、发表,到现在汇总、结集、出版,其间得到许多师友帮助,比如:杜小真老师当初曾帮忙校对德里达的“哲学的第一任务:对发生的重新激活”;尚新建老师曾帮忙校对腾格义的“经验与范畴表达”;陈慕禅同学曾帮忙校对马里翁的“被给予性的现象学与第一哲学”;张晋一同学帮忙校对胡塞尔的“对伦理学这一概念的系统的引导性规定与界定”;李志璋同学曾帮忙校对过彭斯加德的“对现象的两种解构:德里达的悲观主义、瑜伽行派佛教的乐观主义,以及对于基督教神学的后果”;钟裕成同学和黄政培同学帮忙校对了伯纳德特的两篇文章;何岩同学和陈文婕同学分别帮忙录入腾格义的“经验与范畴表达”与德里达的“哲学的第一任务:对发生的重新激活”。此外,倪梁康老师和张伟兄也曾分别帮助译者解决过一些文献和翻译问题。
在此谨对以上诸位师友表示衷心感谢!尤其要感谢的是张伟兄:如前所说,正是他的提议,才有了这本译文集。当然,还要感谢太阳集团tcy8722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这本译文集的面世也是不可能的。
收录入这部译文集中的译文绝大部分都曾发表过(详见各篇文章标题脚注),此次收入时均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当然即使如此,讹误肯定仍在所难免,甚至不在少数。这里只能期待读者诸君批评指正了。
朱刚
2020年9月21日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