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青年哲学沙龙预告 | 卫特思:“命运”的心理被动性——一种儒家视角下的批判
“命运”的心理被动性——一种儒家视角下的批判
岭南青年哲学沙龙

“命运”的心理被动性——一种儒家视角下的批判
时间:2022年6月27日19:00
地点:线上(腾讯会议:375-849-401)
报告人:卫特思 太阳集团城娱8722特聘研究员(研究领域:伦理学、先秦中国哲学、道德心理学、实验哲学)
评议人:陈乔见 太阳集团城娱8722教授
主持人:卢俊豪 太阳集团城娱8722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内容简介:
这篇文章旨在批判西方学术界的关于“命”的一个主导解释框架,即关于“命运”的心理被动性解释(passive psychology of fate)。通过这一批判,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反思到,“命运”(fate, destiny)这一概念背后所蕴含的对于人类心理态度和行为偏好的关切。该框架中含有这一预设,即,在日常生活之中,“命运”这个概念往往意味着主动性的缺乏和主动行为的缺失,比如屈从于困难,以及不愿承担责任或履行承诺,由此,心理被动性解释建基于“命运”概念的否定性解释。这是因为西方哲学把“命运”概念纳入了一种异域、外来的论述中,进而把“命运”看为对“自由意志”的否定。本文主张,在实证研究中,心理被动性解释往往会导致曲解人的积极心理态度或忽视主动行为,而仅仅将其描述为矛盾或意外。由此,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解释框架,才能把握到“命运”这一概念的心理功能和重要性。先秦儒家关于“命”的主张,为一种替代性解释框架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对于先秦儒家来说,“命”表明了对人的能动性的限制,但它服从于自我修养(修身)的理想。这是儒家的一个中心主题,这样的命运观将蕴含并鼓励人类心灵与行动的主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