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
第二十七届哲学月开幕暨名师讲座第一讲回顾 | 樊和平:伦理道德与现代文明的“中华基因”
-
“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讲坛纪要|王大明:历史能否假设?——对李约瑟问题的再思考
-
禾田哲学讲座第三讲回顾 | 朱良志:走出象征沙漠——王思任《媚樵亭记》臆说
-
禾田哲学讲座第二讲回顾 | 朱良志:“乾坤一草亭——倪瓒《容膝斋图》试解 ”
-
“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六讲 | 高瑞泉:“积极平等”从“消极平等”中长出来
-
禾田讲座第一讲回顾 | 朱良志:复归于无极——读《二十四诗品·高古》
-
医学人文明珠讲坛回顾|冯霞:麻醉与意识——一次医学与哲学的对话
-
“新青年·现象学前沿”系列讲座回顾|黄笛:胡塞尔对感性-知性关系问题的现象学重构
-
“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讲坛”第二十三讲纪要|藤田正胜:西田几多郎哲学的展开——围绕《自觉中的直观与反省》一书
-
“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五讲|安东强:“革命”的本事与本相
-
“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四讲|丁耘:以“情感”判摄文明
-
“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三讲|杨念群:“大一统”从来都不只是思想而已
-
“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二讲|潘维:把“国家”找回来
-
岭南青年哲学沙龙回顾|张晋一:“不离不杂”还是“理在气先”?——论朱熹对太极-阴阳关系的认识
-
岭南青年哲学沙龙回顾|朱烜圻:演化的图景:智人、表型和有机的美学
-
“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一讲 | 曹家齐:尚逸尊隐,与乐齐吟
-
讲座回顾|萧阳:日常生活中的元学解释(形而上学解释)——对唯科学主义的一种反驳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十六讲纪要|潘大为:理解文科:人文学科的概念及其中国影响
-
岭南青年哲学沙龙回顾|张晋一:世界图景的双重显示——天地人神四合与《易经》八卦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十五讲纪要 | 任远:规范性语句的三种推理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