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十四讲纪要 | 陈立胜:梁启超“道德之大原”的探索:一个古今中西伦理精神之间的“化合”过程
-
岭南青年哲学沙龙回顾|陈杨:商谈伦理与道德认知主义——对哈贝马斯认知并行性论证的批判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十三讲纪要 | 杨小刚:生生、继继与能动的虚无主义——日本思想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及其历史后果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十二讲纪要 | 朱一文:中国古代数学的概念、逻辑与推理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十一讲纪要 | 李长春:从德性论到心性论
-
“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九讲|程乐松:在葱茏的山谷中“做人”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十讲纪要 | 陈少明:什么是存在——再论《兰亭序》的经典化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九讲纪要 | 吴重庆:民间信仰实践背后的世情无常与惜别之叹
-
张清江 | “祷是正礼”:朱子学视域下“祷”的哲学基础及其精神意涵
-
“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八讲 | 侯猛:作为理解中国的“政法”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八讲纪要 | 沈榆平:确定但永不可知?——从计算复杂性到决定论
-
“专业交叉与学科交叉论坛·PPE”第七讲回顾|段忠桥: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
-
“东西哲学与文明互鉴讲坛”第二十一讲纪要 | 吴增定:“理智之爱”还是“命运之爱”?——尼采对斯宾诺莎的理解或误解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七讲纪要 | 刘伟:动物、祭牲与人性:关于人性论早期思想渊源之考察 讲座纪要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六讲纪要|马天俊:当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时候——共产主义者同盟及其纲领再审视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五讲纪要 | 黄敏:分析性之辨——分析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
“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七讲 | 陈伟武:文化评鉴,端在“雅俗”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三讲纪要 | 张清江:朱熹《乞赠陶威公庙额》中的历史、思想与信仰
-
“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六讲 | 渠敬东:世上从来就没有独存的山林
-
“哲学前沿”课程讲座第二讲纪要 | 陈乔见:圣经若主人,解者犹奴仆——朱子的圣经解释学